校报美文:南农书房——《增长的极限》绿色经典导读

发布时间:2024-01-19 21:39:05 来源:英雄联盟比赛怎么买输赢 作者:英雄联盟比赛怎么买注

  同学们好, 很高兴在江苏大学生读书文化节与大家相识。我今天给大家导读的经典是《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The Limits to Growth),第一作者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IT) 的丹尼斯·梅多斯(Dennis L. Meadows)。

  《增长的极限》是一部改变人类思维方法与行为方式的绿色经典,发表于 1972 年,至今已半个世纪,相当于今天的大学生父母的年龄。我们今天关注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我们共同的未来等概念,都与这本书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 1986 年读农学硕士时,学习农业系统学,首次接触到这本书,当时是作为系统动力学模型来学习。1996 年读农经博士时,再次接触到这本书,思考现代化与工业化的关系。近几年,在研究新农科建设时,涉及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对话, 我在很多论文和报告中,都会提及这本著作。下面,分三部分向大家简要介绍。

  众所周知,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和知识文明几个阶段。“农耕文明”发生于距今一万年左右,呈现的是男耕女织、鸟语花香式的田园牧歌,生产规模较小,劳动分工简单,自给自足,对自然破坏小。“工业文明”发生于 18 世纪,以城市化、工业化为重要标志,机械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促进了劳动分工和商品经济。近代科学革命和产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 也加速了人口增长和自然资源消耗,呈现指数增长规律。以人口为例,1650 年世界人口为5.5 亿,1750 年为 7.3 亿,1850 年为 12 亿,1950 年为 25.2亿,1970 年为 36 亿。2022 年 11 月 15 日,联合国宣布世界人口达到 80 亿。

  二次大战以后,经过近二十年对战争创伤的修复,世界经济发展迅速,进入第三次产业革命和后工业社会,但片面工业化所带来的“高增长、高消费”的负面作用也开始显现。1962 年, 美国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RachelCarson) 发表了著名的环保著作 《寂静的春天》(SilentSpring), 首次揭露了美国为追逐利润而滥用农药的事实,成为环境保护的吹哨者。

  大家都听说过“南京依维柯”,由南京汽车集团与意大利菲亚特集团合资生产。1968 年,菲亚特集团总裁佩切伊(Aurelio Peccei),组织了来自 10 个国家的科学家、教育家、经济学家、人类学家、实业家和国际组织成员约30 人,成立了“罗马俱乐部”(The Club of Rome),召开了很多研讨会, 讨论现在和未来的人类困境这个令人震惊的问题。

  1970 年,罗马俱乐部邀请 MIT 教授福瑞斯特(J. W.Forrester)作系统动力学报告,受到欢迎,并委托他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预测人类未来的世界模型。福瑞斯特在回美国的飞机上,完成了一个草图,称世界模型 I。回国后,他又用 4 周时间,构造出一个粗线条的能广泛体现世界困境的数学模型,称世界模型Ⅱ。后来,他让其助手梅多斯组织 7 个国家 17 名平均岁数不到 30 岁的青年研究小组,历时 21 个月,耗资 25 万美元,于 1972 年 3 月 12日,发表了世界模型Ⅲ,即《增长的极限》。

  《增长的极限》卷首引用了中国《韩非子》一段话:“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这其实是一个指数增长案例。

  报告以工业化加速、 人口迅速增加、 普遍的营养不良、不可再生资源的耗尽、环境的恶化等五大问题,提炼出“经济、人口、粮食、资源、环境”五大要素,以 1900 年为起点,用 2%速率的指数函数构建了系统动力学模型。全书篇幅并不大,中文版约 10 万字,由五章组成:指数增长的本质,指数增长的极限,世界系统中的增长,技术和增长的极限,全球均衡状态。提出三条结论:

  第一,如果在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方面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这个行星上增长的极限有朝一日将在今后 100 年中发生。最可能的结果将是人口和工业生产力双方有相当突然和不可控制的衰退。

  第二, 改变这种增长趋势和建立稳定的生态和经济的条件,以支撑遥远未来是可能的。全球均衡状态能这样来设计,使地球上每个人的基本物质需要得到满足,而且每个人有实现他个人潜力的平等机会。

  第三,如果世界人民决心追求第二种结果(即“零增长”),而不是第一种结果(即“崩溃”),他们为达到这种结果而开始工作得愈快,他们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大。

  后来,《增长的极限》又于 1992 年、2002 年出版了第二版、第三版,用后续 20 年、30 年数据对结论做验证。罗马俱乐部也先后出版了 12 份报告, 提出了 “十点共识”:我们深信,认识到世界环境超越限度的悲剧性后果,将导致从根本上修正人类的行为;人口压力已达到这样的水平,必然迫使人类寻求一种均衡状态;只有通过一种全球战略才能实现这种改善;必须发展一种面向所有问题特别是人与环境关系问题的全球战略;定量分析方法对理解世界性问题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这样的知识能导致对各种各样的因素的控制;人类面临的第一个任务是,迅速从根本上调整目前不平衡的和危险地恶化着的世界形势;必须毫不迟疑地果断地开始这种努力,而且必须在十年中有效地改变方向;人类开始新的进程,必须有空前规模的国际上大力协同的办法和长远规划;给世界人口和经济稳步的增长强加上一个制动器, 而绝对不是导致冻结各国经济发展的现状;达到合理的持久的均衡状态的任何尝试,最终必须以个人、国家和世界的价值和基本目标变更为基础。

  《增长的极限》提出的著名的世界模型及其耸人听闻的结论,如“崩溃”“零增长”等,引发了一场全世界的关于世界未来的争论,但褒贬不一,被认为是“悲观主义”的典型代表,是“带着计算机的新马尔萨斯主义”。

  来自经济学界的批评有:该书立论据以成立的全球模拟模型只能容纳有限的变量, 不能解释和说明复杂的世界发展进程;忽视了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乐观前景,没有充分估计科技发展会使人类走出某些困境, 使某些问题的解决成为可能;忽视了应用于人类发展的各种资源的开发和再发现;技术统治论色彩过于浓厚,忽视了人类活动的能动作用;忽视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发展水平差异, 很多偶然因素往往会给发展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一些学者觉得,世界模型的结论是不是正确,取决于其经济关系和参数估计的正确性, 而梅多斯等人的模型在这两方面都是有缺点的。一些学者将模型起点调整到1850 年,得出了到 1970 年“崩溃”结果,而不是 2100 年,这与现实不符,认为是“企图以数学来代替知识,以计算来代替理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库兹涅茨(S.Kuznets)、里昂惕夫(W. Leontief)和索洛(R. Solow)等也加入这场论战,并对全球人口增长、粮食供应、不可再生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未来经济稳步的增长等五大要素,展开深入研究和前景预测。

  总体而言, 该书在社会科学史上是一个里程碑,“是最独创的、最雄心勃勃的推断”,从此世界的注意力已经认真地考虑该报告所提出的基本论点, 这是最有意义的结果。上世纪末,一系列世界性会议出台的纲领性文献,从学者层面上升到政府层面和全球行动,推动了“可持续发展理念”最终形成。

  ———1972 年, 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 114个国家参加的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出版了背景报告《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只有一个地球”口号,要求人类采取大规模的行动保护自然环境,保护地球不仅成为现在人类生活的场所,而且也适合子孙后代居住。

  ———1980 年,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共同发表了《世界自然保护大纲》,对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了系统阐述,“强调生物圈管理, 使生物圈既能满足当代人的最持续利益, 又能保持其满足后代人需求与欲望的能力。”

  ———1987 年 , 联 合 国 世 界 环 境 与 发 展 委 员 会(WCED)召开了 21 个国家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著名专家会议, 里程碑式的报告是由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Gro Harlem Brundtland) 主持起草的 《我们共同的未来》。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183 个国家派团参会,102 位国家首脑到会讲线 个国际组织派出了专员。中心议题是: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怎么样处理好自身与环境的关系问题, 十分强调“可持续发展”理念,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发表了著名的《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 世纪议程》。

  ———1995 年,联合国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了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世界首脑会议。118 个国家政府首脑以及 65 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会议,通过了包含十项承诺在内的《哥本哈根宣言》和《行动纲领》。

  同学们,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概念,并概括了其五大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包含了“高水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思想。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警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咱们进行报复。

  在今天来看,《增长的极限》的价值,已不在于其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提出的令人震惊的结论本身, 而在于其提出的里程碑式的“全球性”概念,必将载入人类发展的史册,从而迫使人们在思考人类未来时,必须把视野扩大到全世界。

上一篇:RCR新文: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 下一篇:汽车的两个转向灯是串联还是并联